| |||||
|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歷程時總結“五個必由之路”,其中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而綠色發展理念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 中國電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綠色發展為底色,提出“水、能、城、砂”戰略導向,特別提出“要加快搶灘布局,打造綠色砂石產品產業鏈”。在公司“十四五”規劃宣貫會上,黨委書記、董事長丁焰章強調,“要大力發展綠色砂石建材業務,積極推動綠色砂石產業與裝配式建筑協調發展,打牢長遠發展根基、增強振興發展后勁”。這充分體現了培育壯大“綠色砂石”品牌的目標定位和堅定決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砂石骨料,作為工程建筑的基礎材料,是工程建設的“糧草”。作為全球清潔低碳能源、水資源與環境建設領域的引領者,綠色機制砂石技術的開創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中國電建不斷提高工藝技術,注重產品品質的提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推動砂石行業日益朝著綠色環保、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向升級發展。 綠色生態,描繪神州美麗“砂”畫 陽春三月,藍天綴白云,綠水映青山。中國電建的砂石設備轟鳴陣陣,和著春之生機,鳴奏奮進的足音。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安徽池州,長九項目綠色廊道綿延13公里,與皖南山水融匯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雄安新區,白色的全封閉生產系統,粉色的格?;ê?,綠色的層巒疊嶂,好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彩畫;西藏林芝,標準化、智能化的花園式砂石加工場與“小江南”般的景致交相輝映……電建人手中的綠色“糧倉”,顏值更高了、氣質更好了。 在中國砂石協會發布的中國砂石行業大型綠色砂石基地名錄,中電建安徽長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入選。在這樣一座全球最大的綠色建筑骨料生產基地,長九公司自成立以來,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嚴格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執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項目運營后,可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000余人,運營期滿后,通過復墾墾綠可以形成近10000畝農用地,成為綠色環保建筑骨料市場的標桿和典范,推動央企在砂石骨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示范作用。 作為長九工程的“重要生命線”,物流廊道承擔著艱巨的礦石骨料輸送任務。皖南多山,為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電建人寧肯多投資2億元,穿山鑿洞、遇水架橋,鋪設一條長達13公里的全封閉皮帶傳輸運送廊道,也不愿“舍遠求近”。一切只為了減少公路運輸中載料汽車對環境的污染。廊道建設路線途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的實驗區邊緣地區-馬料湖,為保護這片湖,采用環保的鋼管樁替代混凝土樁基,布置了一座鋼貝雷橋,與自然渾然一體,同時采取全封閉措施,不讓一粒塵落入湖中。 進入中國砂石行業大型綠色砂石基地名錄的還有由中南院設計,水電九局建設和運營的河南淇縣二道莊特大型高品質機制砂石基地。變廢為寶、高效利用成為該項目的亮點與特色。創新研發的多級豎流沉淀罐群自由組合技術,將砂石加工廢水中細砂的分級沉淀和分級回收利用,經處理后的廢水100%循環利用,實現生產廢水零排放。廠區合理布設自動追蹤抑塵、收塵設備,實現了全廠自動智能抑塵與節能降耗。項目在開采、生產、運輸、綠化等過程中,均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節能減耗,并通過先進的DCS控制設計,進一步提升設備的利用率。生產剩余的泥粉、泥餅應用于土地復墾、土壤改良,表土、渣土用于土地復墾、礦山復綠。如今,采礦區栽種的小樹苗已然成蔭,廠區綠化率達16.7%——花園式工廠名不虛傳。 點“石”成金,為高質量注入強勁動力 崢嶸歲月,山河為證。水電八局的砂石之路,早在七十年前已經開始。在烏江渡水電站,首創機械制備砂石技術;在三峽水電站,“三峽大壩糧倉”被國務院三峽質量專家組確定為“免檢產品”;在白鶴灘水電站,穩妥保障“大國重器”順利建設。長九(神山)灰巖礦項目,服務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投產至今銷售砂石骨料超9000萬噸;雄安調蓄庫項目,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高標準服務“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建設;尼洋河項目,向國家重點鐵路工程提供綠色砂石骨料,為促進民族團結和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長崍綠色礦山項目,全力打造國家建筑骨料綠色典范生產基地,推動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1年,承建砂石系統達80余個,近十年來累計生產供應砂石骨料超2億噸。 從雄安新區容城縣出發,向西行駛50多公里至逶迤的太行山腳下,正在規劃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北部的雄安調蓄庫映入眼簾。常規的調蓄庫只是一個水庫,但在電建人手中,調蓄庫可以是抽水蓄能電站,也可以是綠色砂石料基地。 工程土石方開挖棄渣量巨大,電建人發揮在綠色砂石骨料加工領域的專業優勢,將棄渣轉化為資源。使工程在滿足南水北調中線調蓄需求、雄安新區供水安全需求的同時,通過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進一步促進新區清潔能源消納,保障新區供電安全,通過將開挖棄渣中的可用料加工成不同粒徑的建筑骨料產品,為新區建設提供優質砂石原料,全力保障新區建設需要。該骨料加工系統生產規模為2500萬噸/年,建設運行期16年,共生產建筑骨料4億噸,成為雄安新區的“水之源”“骨料倉”和“能量站”,這是中國電建為雄安新區提供“電建解決方案”的代表作。 智能礦山花園房,千車重卡運砂忙。在南太行山東麓,淇縣二道莊特大型高品質機制砂石基地既不見塵土又不聞噪音,排隊等砂的半掛車綿延六七公里。該基地設計年產1000萬噸,可實現利稅近2億元,是全國已建成投產的砂石系統中“資源整合最徹底、建設規模最大、生產工藝最優”的項目之一。 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貴州貓跳河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九局砂石”制備技術,讓一馬平川、礦山缺乏的鶴壁市,不僅不再砂石緊缺,還遠銷山東、河北等地,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香餑餑”,也為其他地區生態化、集約化破解“沙荒”問題,提供了思路和方案。目前,水電九局先后承建了20余座大型、特大型人工砂石工程,擁有12條達產機制砂石生產線,年產能超一億噸,生產的高品質砂石骨料廣泛應用于水電、核電、機場、高鐵、超高層建筑等領域,是國內最大的砂石生產企業之ー。 科學統籌,生產開采行之有道 雅礱江畔、雪域高原。大壩雄峙,江流平緩。陽光溢彩,草色蔥蘢。 2021年9月29日,由中國電建全過程勘測設計并承擔主要施工任務的我國涉藏地區建設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兩河口水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和國慶節獻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禮。 作為世界級的土石壩工程,為確保按時完成大壩填筑的節點目標,中國電建兩河口水電站一二·五聯合體在砂石系統運營過程中,引進高科技除塵系統,無死角安裝霧炮機,不斷完善綠色砂石生產技術工藝,達到了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瑕疵、廢水零排放高標準,把兩河口水電站砂石系統打造成了一個智能化的“清潔工廠”。 兩河口水電站大壩的“糧倉”原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砂板巖作為毛料生產混凝土骨料,這在國內外工程建設中還是首次。為了攻克這個世界級的難題,聯合體通過不斷摸索改進、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砂板巖制備骨料技術,采用大流量強力沖洗法,有效降低了油性碳物質含量;采用人工砂人工干預插管脫水法,控制了人工砂脫水時間,保障了骨料質量,不僅產能大幅度提升、質量也得到了保證。其中“砂板巖人工骨料制備技術”和“300米級高土石壩反濾層精細化施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當下,在砂石行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掌握最新的準確數據至關重要。由水電八局主導開發的全國砂石產業地圖信息化平臺日前正式上線。用戶可隨時查看全國砂石產業分布、在建項目信息等重要信息。此外,平臺還設置了關鍵詞篩選、數據分析比對等功能,并形成企業性質、礦種、項目規模等數據占比圖及產品平均價格、價格趨勢等分析圖表,以此準確分析研究、探索市場變化規律,不斷提高市場形勢辨識、研判能力。 淇縣項目特大型高品質機制砂石系統集“礦山智慧化、生產系統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數字化、全系統環保節能、花園式廠房”等特點于一體。系統采用水電九局自主研發的GEPI(綠色環保節能智能)高品質機制砂石制備工藝,與國內傳統機制砂石行業存在生態環境破壞大、開采制備能耗高等問題和難點相比,制備工藝具有生態環保效益優、產品質量優、資源利用率高、制備工藝智能化程度高、開采制備能耗低、建安投入低、運行成本低等優勢與特點。系統230多臺(套)設備有機聯動、智能運轉,實現資源的高效轉換利用,每小時處理能力達3000噸,棄料率較傳統“干法”工藝降低了40%至60%,工藝細砂回收率提升了50%至80%,生產的砂石骨料品質更加穩定可靠。 科技加持,數字賦能智慧發展 在時間的長河里,創新永遠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強化科技加持,以數字賦能助力智慧發展,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在長九項目建立起物聯網管控、智慧碼頭管理系統,實現生產、銷售、物流數據實時統計分析,讓生產、調度、銷售流程更加合理、高效;在雄安項目打造智慧工地,目5G基站為無人駕駛等信息化應用打開“綠色通道”,數字孿生展廳三維實景動態監控工地數據,智能調度系統實現礦山開采少人化,智能安全監控系統全方位提升項目綜合監管能力和效率;在尼洋河項目積極研發“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致力“一鍵式”生產,實現數據可視化、運行自動化、管理智能化。 作為智能示范區,雄安新區未來的“數字庫”,智能化貫穿于雄安調蓄庫項目建設的始終,項目基于 BIM 技術和 GIS 技術,將“互聯網+”“智慧城市”理念與工程項目管控要素結合,建立施工期建設管理系統和智慧運行管理系統,致力于打造無人值守的全自動化“數字砂石工廠”。 智能調度系統則為礦山開采提供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調度方案,基本實現了礦山開采少人化和無人化運作:通過無人機現場拍攝進行數據采集,形成三維實景模型,直觀展示作業區開采施工實時現狀;采用智能調度和人工調度同時進行的方式,避免單純人工調度效率低,挖、裝、運作業排隊和擁堵,浪費作業時間的問題;運用“滴滴”派單模式,通過“卡車—挖機—收礦點”的組群工作模式,實現一對一和多對一的定點作業,有效解決了礦山作業面積大,挖掘、運輸車輛多,組織協調難度大,數據統計提交反饋不及時,生產管理模糊,挖、裝、運效率低等生產管理粗放的問題;采用車輛訂單模式和實時現場監控,管理人員通過可視化智能調度平臺實時掌控工作區工作狀態,運輸車輛位置、速度、運輸量及軌跡回放等信息,大幅提高了采場生產能力、采場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和管控能力,為項目生產提供高增值服務。 在淇縣砂石項目調度指揮中心,通過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了少人值守、自動控制。生產線自動管控系統、全線視頻監控系統、網絡式數控服務系統、設備運行采集系統、集散網絡控制系統為一體的遠程監控與數據中心,將生產、運輸資源整合貫通,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創新運行的“一卡通”系統,不僅能實現車輛刷卡進門、自動排隊,還能將車輛皮重、載重量、所裝料型等信息實時傳輸到放料車間,實現遠程裝料,自動結算。一輛凈裝30噸的車,四五分鐘就能完成。計算機自動化管理技術的使用,使得該項目在同等規模的項目中,生產運行成本較業內平均水平低10-20%,系統設備使用壽命周期平均為8-10年,較行業內平均水平6-8年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憑高眺遠,長空萬里,乾坤浩瀚,未來可期。 加快推動戰略轉型,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是中國電建最鮮明的主題、最激昂的旋律。面向未來,中國電建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堅持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立足重點戰略區域以及重要城市群、都市圈周邊區域,實現砂石資源的綠色開發,積極應用減排新技術、新工藝,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綠色環保目標,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砂石”品牌,讓天更藍、水更綠。 歲月漫長,時光不老。從山河中走來的中國電建綠色砂石,正邁向城市的滾燙星河。 安徽池州長九(神山)灰巖礦項目 長九項目堆場 雄安項目料倉 淇縣項目 “綠色砂石產業地圖平臺”助力市場開拓
| |||||
【打印】【關閉】 | |||||
瀏覽次數: | |||||
上一篇: 下一篇: |